三峡晚报讯 本报记者张元媛
化工产业精细化、专业化,生物医药产业国际化,宜昌企业同发力,转型升级步伐加快。在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描绘的蓝图里,提出“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、实现转型升级两大任务。”如何完成这两大任务?引发宜昌代表团代表们热议。
安琪集团的智能化全自动包装流水线。 本报记者王康明 摄
李国璋代表:
化工产业向高端延伸
“吃”进矿石,吐出高端的氟基、硅基新材料产品;产业链环环相扣,变废为宝,实现最低排放;园区绿树成荫,空气清新……这一场景是否超出你对化工企业的认知?这在兴发集团已逐渐变为现实。
兴发集团党委书记、董事长李国璋代表谈到宜昌化工产业转型升级话题时说,要在充分尊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前提下,实现化工产业精细化、专业化、国际化,关键靠企业。李国璋表示,兴发集团在全省基地较多,分散管理环保压力大,正加快在宜都枝城建设现代化园区,加强技术创新,重点发展高端磷产业、硅产业,整合氟产业,加大磷石膏资源综合利用,实现产业循环化、集约化,逐步向高端延伸。
今年5月27日,兴山县政府、宜都市政府和兴发集团签署合作协议,共建绿色升级版工业园。该工业园选址宜都枝城镇,以现有宜都兴发园区为基础,规划投资200亿元,重点开发氟基、硅基新材料产业,项目建成后预计可实现年销售收入400亿元。李国璋说,该产业园紧扣生态保护和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,产品科技含量高,上下游产业链条闭合,还将配备最先进的治污设备,探索出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路。
据悉,宜都和兴发集团自2009年开始合作,共建宜都兴发化工园,目前已完成投资34亿元,去年实现销售收入41亿元,初步建成现代化的化工产业园区。该园区被国土资源部、财政部联合授予“全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”。
近几个月以来,宜昌就加快推进沿江化工转型进行了多次研究,正加快编制长江宜昌段一江两岸生态修复保护规划、沿江化工产业园区规划,推进长江大保护。
朱英伟代表:创新是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
从化成箔生产到生物制药,再到康养产业,通过创新谋求跨界发展,东阳光正在实践“升级传统优势项目,发展绿色产业”的转型。
在审议报告时,宜都市东阳光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党委书记、总经理朱英伟代表介绍了东阳光公司的转型历程。他说,东阳光从2001年在宜都投资化成箔项目,不仅在该领域取得快速发展,还大举向生物医药进军,七度追加投资,企业越做越强。
2017年,该公司开工建设的项目主要有三个,一个是冬虫夏草的三期工程,投资22亿,将在2019年底竣工投产。第二个是制剂类的项目,投资五个亿,计划在2018年年底竣工投产。还有一个投资4.4个亿的胰岛素项目,这三个项目竣工以后,将在宜都形成近百亿的医药产业。
朱英伟代表认为,创新是企业成功转型升级的关键,包括技术创新、产品创新等。特别是近年来,中央、省、市和社会各界对生态文明建设更加重视,企业必须通过创新,把抓好环保作为倒逼企业发展的机遇,才能适应发展需求。他表示,将继续让创新细胞根植在企业发展的各个方面,以宽广的视野谋划未来、以坚定的信心拥抱未来、以扎实的工作创造未来,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。
李杰代表:企业走“专精特新”道路
今年4月20日,宜昌人福药业与印度尼西亚MBF公司就麻醉药品技术出口项目,在巴厘岛库塔区正式签订协议。这标志着中国从此实现了由麻醉药品输出向麻醉技术输出质的飞跃。这是我国首次实现麻醉药品的技术出口,人福药业也成为中国首家麻醉药品技术出口企业。
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、董事长李杰代表认为,国际化是未来中国医药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。国家“一带一路”发展战略为中国医药企业走向国际化创造了条件,医疗体制改革和药品质量标准的提升,为规范运作的企业提供了更好的发展机遇,与此同时,中国医药企业也面临着技术能力薄弱、生产质量管理水平不高、国际营销能力不足等较为严峻的挑战。更加开放的全球化环境将促使企业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,获得更多的商机和更大的发展。“报告提出要培育壮大一批细分市场领军企业,让我们感到很振奋。”李杰说,这些年,人福医药就是坚持走“专精特新”道路、坚持在医药行业内发展、坚持在麻醉药品这个细分市场不断创新、坚持走国际化道路,逐渐成为了中国麻醉药品生产行业的领军企业,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。
聚焦细分市场主业,在国内做强的同时,宜昌人福已把目标瞄向国际市场,提出着力打造国际麻醉药品生产行业的领军企业。从中国到国际,一字之差,却艰辛异常,关键是什么?李杰说,研发和人才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,他们已将销售收入的10%投入研发。下一步,还将面向全球引进熟悉麻醉药品国际市场的人才,在不断转型升级中加速企业国际化进程。
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