采写:记者谭莹
倾诉人:桐桐 女 26岁 公司职员
倾诉时间:3月23日中午
倾诉地点:步行街某中餐厅
核心提示
虽然早就做好了要为这段感情有所牺牲的思想准备,但当男友理所当然地要求她辞职时,她还是觉得委屈、恼怒。
或许,根结并不在此,而是男友的态度。
双方父亲撮合了我和他
我的爸爸和李迪的爸爸是初中同学,一年前,他俩在一场同学聚会时聊到了彼此的儿女,得知两个孩子都还未谈恋爱,遂生出了“凑一对儿”的念头。李迪在外地工作,个人条件不错,家境也好,而李迪的爸爸则对我印象颇佳。经过两位老爸的牵线搭桥,我和李迪互加了QQ、微信,开始交往。
最初两三个月,我们进展缓慢,许是两个人都属于慢热型吧,再加上目的性过于明确,未免觉得尴尬,竟不知道聊些啥。直到后来我要去李迪所在的城市出差,提前半个月告知了他,他问清楚我的工作行程后见缝插针地安排了饭局、逛街、游览景区,两人这才渐渐热络。半个月后,我满怀期待地飞到了那座城市,可随后却觉得有些失望,见面后的场景远没有前半个月在网上聊得热闹,他的态度不够热情,话也很少,两人聊得并不投机。我忍不住猜测:他是不是不中意我?更郁闷的是:行程最后一天按原计划他会带我去当地一个景区游玩,可头天晚上吃饭时冷场得很厉害,到最后谁都没提这一茬儿。总之,心里不太高兴。
回到宜昌后,我跟爸爸说:“估计没戏。”爸爸挺着急,立即和李迪的父亲联系,我不知道这对父子是如何沟通的,最后反馈到我这里的信息是:李迪以为我没看上他,所以才冷冷淡淡的。他父亲还一再强调:“这孩子性格比较内向,不爱说话,你多担待些。”
两个爸爸都认为只是误会,说开了就好,劝我们继续试着了解、交往。
相隔两地我已准备辞职
之后,两地相隔的我们继续通过网络聊天。这一次,倒比之前好了许多,彼此之间颇有几分畅所欲言的淋漓。甚至,我们还多次聊到了未来,毕竟我们身处不同的城市,若真的决定在一起,两地分离肯定是不行的,我们也初步达成了共识:将来,我去他所在的城市发展。李迪在那边发展得很好,而且还买了房。虽然我的工作也很不错,大学毕业后一直在事业单位上班,稳定、体面,收入也尚可,但若两个人中一定要有一个作出牺牲,我宁愿是自己。
转眼到了2017年春节,李迪回宜昌过年,他特意抽出一天时间到我家拜访,他父母也诚心诚意邀请我爸妈吃了顿饭,算是正式确定了两人的恋爱关系。我只等着李迪向我求婚,然后就辞职奔赴到他身边。
他的理所当然让我灰心
2017年3月,我请公休假去探望李迪。见面后,原本气氛还不错,可他忽然问了我一句:“你打算什么时候辞职来这边?”于是,我不高兴了。在我看来,两人并没有发展到谈婚论嫁的地步,现在就讨论我离职的问题是不是为时尚早?他很敏感地捕捉到了我的情绪,顿时话就少了,气氛变得尴尬、紧张。如此情景让我越发委屈、生气,我想:“我千里迢迢来看你,你就这个态度对我吗?”
第二天,我们就此事专门进行了长谈。我的意思是贸然离职不划算,最好是在李迪所在的城市找到了合适的工作再跳槽。可他不以为然,说:“将来结婚了你的重心肯定是放在家里,工作尽量找个轻松的,其他条件可以降低一些。”我听了心里却不是个滋味儿,我好歹是一类大学毕业,当初进单位也是过五关斩六将,学识、能力不比他差,他凭什么轻飘飘就否定了我现有的努力,还决定了我将来的状态?我认为理想的夫妻相处模式应该是相互欣赏、相互促进,而非一方依靠甚至依附于另一方。无疑,他的态度让我心寒。
后面几天,我对李迪的态度冷淡了许多,而他竟比我更冷,最终两人不欢而散。回到宜昌后,我思来想去决定放弃这段感情,好在这次双方父母没有反对。
(文中主人公均使用化名)
专家快评
感情本该顺其自然
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毛白杨
桐桐的父亲爱女心切,觉得自己的同学知底细,于是生出了两家联姻的想法。但显然在接下来的交往中,桐桐的感受基本上不太愉悦,且不论李迪这个人如何,单从对他了解的程度而言,显然不够,很多有待两个年轻人了解的空白处,都被双方父母做了主,生硬地把两个人往一起拉拢,犹如一幅画,画功拙劣,怎么看都觉得哪里不对。
个人觉得桐桐也不必继续伤怀,权当是感情功课上的一次历练,只要我们保持对爱情的美好期许,总会有花开圆满的一天。
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